2025年8月1日下午3点,一场别开生面的"角色互患,情感共鸣"表演在儿科门诊上演,护士们以特殊的"观察者"身份,不同角度沉浸式体验患儿家长的焦虑与期待,也见证着日常工作中那些藏在白大褂下的温柔与专业。
场景一:稳中求进的精准服务

诊室里的秩序突然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......一位年轻妈妈怀抱着脸蛋烧得通红的孩子冲至窗口,声音因焦急而带着哭腔:“医生!护士!我孩子烧到40度了,快给她处理一下!”紧张的语气里满是慌乱与急迫。护士迅速接过孩子,一边轻声安抚“您别急,我们先测个体温看看具体情况”,一边迅速地准备物品。体温显示39.3℃,医生当即判断病情,护士则以稳准的手法完成肌肉注射——没有多余的慌乱,只有专业带来的安心。几分钟后,看着孩子的哭闹声缓和,妈妈紧绷的肩膀渐渐放松,刚才的急躁化作低声道谢。
场景二:针尖上的语言艺术

治疗室内正上演着儿科最常见的"拉锯战"。“抱着哭闹不停的孩子,视线落在护士那细长的针头时,心里满是恐惧与对孩子的心疼和焦虑。”护士王向荣作为陪诊家长,看到孩子皮试时发出这样的感叹。孩子哭闹越来越凶,操作卡在原地,护士刘燕没有催促,而是蹲下身,眼睛与孩子齐平,笑着晃了晃手里的消毒棉球:“宝宝看,这是会变魔术的小棉花哦。阿姨先看看你的小胳膊,妈妈是不是洗得香香的?哎呀,好像有小虫子在上面爬呢,我们用冰冰凉凉的棉花球把它们赶跑好不好?”刘燕通过诙谐稚气的话语趁势给孩子进行操作,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,也缓解了患儿家属的情绪。
此次活动护理部副主任白兰、科系护士长曹晓明和何慧琴一同参加。
活动结束后,科系护士长们表示:面对儿童患者我们多一分耐心,就少一分冲突;多一分专业,就多一分信任。温度护理从来不是口号,就像处理高烧患儿时,速度里要有稳,专业里要带暖。

白兰副主任做总结点评:在儿科诊室里哭闹是孩子的语言,焦虑是家长的常态。我们不仅要练技术,更要攒金点子——像刘燕护士的“赶虫子”话术,就是把专业操作变成孩子能理解的语言,把“不能这样”换成“我们可以这样”,把每个细节磨得更细,把每句沟通说得更软,才是“双提升”要求我们落在实处的真正体现。
通过这场特殊的角色互"患"活动,我们深刻体会到"双提升"不仅是技术上的精进,更是医德医风的生动实践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以"双提升"为导向,在锤炼护理技术的同时,厚植医德修养,规范工作行为与不同工作场景服务话术,真正实现"技术有高度、服务有温度",为每一位患者及家属提供更有质感的就医体验。
撰稿:武晓琴